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三农教授”汪正鄂
来源: 发布日期: 2013-09-23 作者: ?

市政协委员、桑植县政协常委、县烟办主任汪正鄂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三农问题。在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县,有这样一位政协委员,他中专毕业后怀着一颗报效家乡的心回到桑植,一头扎进生他养他的土地。一年又一年,他用一颗思考的头脑开展工作,用虚怀若谷的情怀破解武陵山区三农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他不是真正的教授,可他用自己的真诚和汗水圆了父老乡亲发家致富的梦,在父老乡亲、同事和领导们的心中,成为了真正的“三农”教授。

    让父老乡亲成为职业农民,把武陵山区贫困村打造成现代农业产业村的孵化工厂

    桑植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桑植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属于典型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如何在桑植这个国扶县探索出一条依托山区优势资源引领父老乡亲产业发家致富的路子,是汪正鄂的理想,也是他的追求。2005年底,组织一纸调令,把扎根基层16年,先后担任乡镇普通干部、副乡长、镇长、党委书记的汪正鄂,调到县烟办负责全面工作。16年的农村基层工作,农民儿子出身的汪正鄂深深懂得农民的酸甜苦辣,他明白要想让农民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就要让农民从土地上得到丰厚的回报,感受到当农民的快乐和幸福。

    “养家糊口盖新房,送子读书能留洋,老有所依不缺钱,百年之后美名扬”。这是汪正鄂一次次深入农村走访,父老乡亲跟他谈起的幸福农民梦。而在桑植,这样一个农民梦只能靠打工实现。走近桑植农村,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人打工,有的甚至是倾家出动。他们打工的要求很简单,一年辛苦到头给家庭能挣回三万元,打工五到八年能盖起一栋砖瓦房,打工十多年能送儿女读完大学,然后回到家养老。走进农村,看到一块块抛荒的土地,看到农村“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九九(老人)”部队在山区劳作为的是不让土地抛荒的坚守,汪正鄂心痛了。改革开放几十年,从农村走出来的汪正鄂见证了父老乡亲拥有土地的翻天喜地,可没想到几十年后,父老乡亲早已从翻天喜地中变成无可奈何,他心里确实不是滋味。汪正鄂思考着这个现实问题。

    汪正鄂毕业于湖南劳动人事学校,毕业时是中专,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学获得大专、本科学历,是读书让他改变了命运。现在面对父老乡亲如何成为农村幸福快乐的主人翁问题,他想从书本中找答案。于是,一个个夜晚,一本本《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三农问题中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产业经济学》、《现代产业组织》以及农业部主办的《农村工作通讯》成为他案头必学的内容。思路越学越明,心灯越点越亮。汪正鄂一边学习,一边在湘鄂两省交界的白石乡、八大公山乡、龙潭坪镇和官地坪镇选择了12个村试点,积极探索武陵山区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过渡的产业培训联动机制。汪正鄂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当培训老师。为了当好老师,他学会了摄影、摄像,学会了制作PPT课件。从2005年开始,汪正鄂一干就是九个年头。九年来,汪正鄂深入到23个乡镇210个村4975户烟农中间,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套取材于烟农的VCR影像资料,从现象到本质,汪正鄂每到一个村庄,就着农户的白墙壁,给烟农上起了课来。汪正鄂的教学内容取之于农民群众们自身的生活,他的课深受群众们的喜欢。每到一个村庄,汪正鄂便用图影给农民分析产业形势、讲清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个个烟农,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发生在桑植生动鲜活的故事,让广大农民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发,烟农的素质提升了,一个个职业烟农、一个个产业专业村、一个个产业乡镇脱颖而出。

    “13974486661”,这是汪正鄂的手机号码。自从使用手机以来,汪正鄂从来没有更换过手机号码,并始终坚持不关机,这个手机成为了烟农朋友的热线电话。在烟农眼中,汪正鄂是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家,真正的“教授”。农民在产业中遇到了问题,一个电话、一个提问,就能得到解决。白石乡是一个平均海拔800米的高寒偏远乡镇,曾经靠财政讨钱过日子。自从汪正鄂在这里办起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用知识一次次为烟农洗脑,全乡12个村53个组377农户兴烟6000多亩,年产烟叶1.8万担以上,烟叶产值2000多万元,白石乡从有名的讨饭财政一跃变成有名的盈余财政。全乡有270户职业烟农户均收入达6万元,人均1万元以上。官地坪镇平头界村没办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前,是张家界有名的光棍村,全村54户农户有36个光棍。自从汪正鄂在这里办起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全村兴烟1200亩,产烟4000担以上,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兴烟前的300元一下增加到了2.3万元以上,平头界村一下成为全省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36个光棍全部娶回了媳妇,现在平头界村90%的青年农民过上了兴烟过后又到城市打工的双栖生活,但兴烟是主业,外出务工是副业,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平头界人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对象。

    把烟叶产业做成烟菜轮作的生态文明产业,把武陵山片区区域农业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农业

    汪正鄂在乡镇工作16年,亲眼目睹了烟叶产业曾经的繁荣和凋零。一个个村庄因连续几年的烟叶产业迅速暴富而知名,又因烟叶对土地的损坏不能兴烟而凋零,强烈的产业反差让汪正鄂深深懂得武陵山片区的农业产业之路任重而道远。

    武陵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最大的优势资源是山。在河口乡新南村,村主任田自科为了完成乡政府千担烟叶专业村的任务,动员农民帮他兴烟,他自己出钱收购移栽成活的烟株,带动全村23户农户兴烟300亩。农民过去租土地只有二、三百元的收入,现在可达到1000元以上的收入,农民的土地价值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上来了。有心的汪正鄂被田自科的做法震撼了。他激动不已,这是农民创造出来的智慧。汪正鄂从田自科的做法中,提升了田自科的思路,总结出了适合全县山区烟叶产业规模发展的专聚散模式,并经过两年试点成功后,在全县进行推广。于是,一个个村庄,一户户烟农纷纷开辟抛弃的土地,通过栽烟和打工,出租土地的农民一亩地可收入1200元以上,土地不再是烟叶发展的颈瓶,独具特色的“山地特色烟”带动了全县烟叶规模发展。农民通过自己的土地轮作,让烟叶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不仅烟叶面积稳定了,烟叶质量也上升了。与此同时,汪正鄂又把张家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张家界永丰蔬菜有限公司引入烟菜轮作产业,让烟农兴完了烟,又种植蔬菜,蔬菜由永丰公司以保护价收购,仅蔬菜一项每亩可增收1000元,蔬菜轮作结束,烟农把菜蔸和没用的菜叶进行压青,反哺土地,改良土壤,真正的烟菜轮作生态农业形成了。

    探索是艰辛的,也是痛苦的。汪正鄂在探索烟菜轮作时,一次次和土壤专家、烟草专家探讨菜蔸和菜叶改良土壤的肥力有多大,弄懂后,他又用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数据进行前后对照,让农民朋友看得明,听得懂。知识只有从实践中来,用于指导实践才有价值。汪正鄂把这个工作一做就是多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汪正鄂认为自己首先要做思想的前驱者,文化的引领者。

    为了指导桑植的烟叶产业,引领桑植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汪正鄂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每年挤出10万元编辑出版《桑植烟叶》季刊,免费发放到烟农和技术员手中。为了办好这份刊物,汪正鄂亲自写稿,亲自编稿,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桑植烟叶》办成烟农和技术员欢迎的业务刊,办成全县学习烟叶生产经验及树立农民和技术员榜样的刊物。汪正鄂制定出台了一个促进技术员和烟农学习的土政策,技术员和烟农在《桑植烟叶》中发表文章,才有全县优秀技术员和烟农的评选资格。每年年初,由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烟叶生产表彰大会,成为全县烟农和技术员翘首期盼的精神励志大会。汪正鄂通过9年努力,探索出了从一个村试点到全县推广的“专聚散”组织模式,从一枝独秀的烟叶产业到烟菜轮作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汪正鄂被同事称为名副其实的“三农教授”。浏阳、邵阳等地的从烟人员纷纷来桑植考察学习经验,汪正鄂的烟菜轮作模式得到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汪正鄂提出了“平台整合,交叉补贴”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化解了农村留守老人老无所依和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在领导心里,汪正鄂是一个有思想的党员干部,有责任感的政协委员,他的有思想有责任感,体现在对三农问题不懈的探索上。多年的农村工作,把汪正鄂培养成了一个有开拓精神的“三农教授”。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向佐谊每年到桑植检查工作,与汪正鄂交谈,都会发现汪正鄂有新的思路,而这些思路,时时与党中央高度关注的三农问题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一个个村庄成为留守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三农问题。汪正鄂的心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把这个总是牢牢记在心里。如何搞好土地流转,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成为汪正鄂探索的重点。一次,汪正鄂到细砂坪乡云鹤村检查烟叶生产工作,了解到云鹤村村主任、农村残疾青年廖福州通过宣传发动,带动全村及邻近乡镇139位农村留守老人带着土地来打工,集体兴烟360亩,产值达130万元,个人年收入50万元,139位农村留守老人收入近80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而廖福洲则通过土地整理、创业贷款、扶贫建房、一事一议等项目各项补贴,建成了现代化的烤房,修成长达13公里的进村入户公路。汪正鄂眼睛一亮,这不是很好的“平台整合,交叉补贴”吗?农民带着土地来打工,又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把土地租给廖福州,留守老人没有觉得土地被人夺走,并且尝到了劳动的快乐,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汪正鄂与廖福州交上了朋友,多次与他谈心,帮助他完善“平台整合,交叉补贴”产业模式。随着“平台整合,交叉补贴”产业发展模式在桑植县的推广,全县共有67户专业户带动全县6700个留守老人兴烟1.4万亩,专业户户均纯收入达50万元以上,留守老人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汪正鄂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将理论反哺实践,汪正鄂尝到了为农民乡亲服务的快乐。

    农村发展需要一批产业带头人和稳定的技术员队伍。汪正鄂担任烟办主任,发现一个问题,技术员因每年的业务考试闹得人心惶惶,对考试产生一种不良的抵触现象。不少会考试的人不会做事,而会做事的又被一张试卷淘汰掉了,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而这些技术人员来自农村,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想在烟叶产业中大显身手,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改革,会被辞退,他们在频繁的改革、开除的恐吓式管理中手足无措。

    为改变技术员队伍人心不稳的现状,汪正鄂较系统地学习人力资源和绩效管理方面的知识,反复调研,多方求教,终于拿出了《桑植烟叶技术员队伍建设方案》,并争取市、县烟草公司的一致认可,同意由桑植县烟办牵头,着力抓好桑植烟叶技术队伍平台的建设。于是,在桑植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桑植县成立了双喜烟叶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109名烟叶技术员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的成立,实现了技术员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望,而由县烟办、县烟草公司、烟叶技术服务合作社、湖南中烟公司驻桑植工作组四方代表组成的联席会议,通过县、乡、村三级平台层层传递,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项目组人人都是“一把手”的状态并对产业投资和风险负责到底的资源整合网,捆绑了技术员、烟农和乡镇的利益。目前桑植的烟叶技术员队伍成了全市人心最稳,斗志最强的一支产业队伍。身为政协委员,汪正鄂时刻不忘自己“参政议政”的使命,在每年的政协委员会议上,他一次次提出有份量的提案。汪正鄂的提案体现了一个委员从问题发现者、呼吁者向问题剖析者、解决者的角色转变。当汪正鄂看到一份份提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一个个技术员满怀希望地投身产业建设,把心中那份沉重的责任感转化为工作上的动力,汪正鄂感到抓产业的快乐和幸福。作为烟办的负责人,汪正鄂宁肯少吃一顿饭,也要把节约的钱用来购书。桑植烟办只有6个人,却有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的图书室。一有空闲时间,汪正鄂就带头到图书室充电。因为汪正鄂的带头学习,也使烟办干部和许多技术员爱上了学习,甚至连锁反应到烟农身上。汪正鄂有一个心愿,通过五到十年努力,打造一支知识型的团队,把桑植县建成武陵山区“三农问题”破译的试点区、样板县,写作出版一部有关武陵山区农业产业型社会发展的书籍,真正实现从产业人到理论老师身份置换,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三农教授”。

    汪正鄂,父老乡亲、同事和技术员、领导亲切昵称的“三农教授”,这虽然只是一个称号,可折射出一个土家农民儿子对党对组织无限地热爱,折射出一位政协委员扎根农村献身农村苦苦探索“三农问题”的生命历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界市委员会主办 张家界市电子政务办维护 湘ICP备05011906号  E-mail:

Copyright 2007-2009 zjj.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204*768】

地址:张家界市永定区南庄坪 邮编:427000 电话:0744-8298711 传真:0744-8298700